手藝人奚淞 



奚淞自述:尋找一棵菩提樹

我一向愛好藝術與佛法。把美術創作當作為集中精神的禪修,待心有所悟,便又推展了繪畫的領域。如是心與手交替運作,輾轉前行,追尋生命中的美與真。如同古代的修行人,我在尋找一棵心靈中的菩提樹。

二十多年前,因面臨親人病與死的衝激,痛感生命無常與苦,開始畫觀音菩薩以穩定心神。毛筆落在宣紙上婉延變化,就像生命飄蕩旅程,而浮現其中的觀音慈顏,予我莫大安慰。長期畫白描觀音,也不斷抄寫〈心經〉。與觀音對應而同質、〈心經〉中的觀自在菩薩,更引領我走向智慧層面的佛法追尋。

上世紀90年代始,我踏上印度、尼泊爾及亞洲各區,探訪佛蹟與佛法流佈面貌。與過去閉門閱讀不同,旅行使佛教文化鮮活展現在陽光、土地、河流及樹林之中。大自然拉近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距離,使人似乎能親自感受到古聖人及聖弟子的體溫和臨在。1995年始,我開始把這份旅行探訪的感動畫成一系列<大樹之歌>佛傳油畫。期望藉重視自然外光的油畫技巧,使佛陀一生事蹟走出玄奧幽遠的想像,來到觀者眼前。引西歐油畫形式表現佛傳,在亞洲佛教文化算是一項新嘗試,期望有更多藝術家投入創作。

生活在現代都市裡,彷彿到處都是喧囂吵攘的工程和忙碌爭競的生活,不少人因此罹患焦躁或得了憂鬱症。與其歸罪於外在環境,並不能脫離因躁鬱而生的痛苦。一位醫生甚至為我的朋友開了「靜、淨、敬」三字藥方,要他從心靈的寧靜中找到身心病苦的解藥。多年來我依靠對繪畫和手藝的愛好,總能一再抵達專注和忘我的寧靜地。藉此「手藝禪」脫落煩苦,感受到一份心性上本有的寧靜和柔軟 – 這也是佛陀想要引導世人認識、體証的解脫境界罷。

寧靜出於智慧,柔軟出於慈悲。希望藉己之經驗引導現代人在喧鬧吵攘的生活裡,為自己打造一處「心靈角落」,得以寧靜自心。於此瞭解菩提樹本不在他鄉異國,就藏在自己心中。

文 / 奚淞


「手藝人」奚淞老師


白描觀音


佛傳油畫系列─大樹之歌


奚淞 - 畫說佛陀 前言 



奚淞 - 畫說佛陀故事1.出生



奚淞-話說佛陀的故事2.大出離 




奚淞-畫說佛陀的故事3.釋迦下山



奚淞-畫說佛陀的故事4.獻草



奚淞-畫說佛陀的故事5.得成正覺 



奚淞-畫說佛陀的故事6.初轉法輪 



奚淞-畫說佛陀的故事7.火宅清涼



奚淞-畫說佛陀的故事8.佛陀教子說無常



奚淞-畫說佛陀的故事9.佛陀教子說四無量心



奚淞-畫說佛陀的故事10.向世尊致敬



奚淞-畫說佛陀的故事11.佛陀最後的遺教



奚淞-畫說佛陀的故事12.在世界的每一個早晨



手藝禪

【手藝禪】引人進入的心靈狀態和層次,即是以下四句訣-- 

一、專注
我們常可以發現:有所專注的人,神情最美。這是因為人心容易受環境和遭遇影響,而陷入混亂和情不自禁的造作,如果此時能專心做一件事,如手藝,由於一心不能二用,就能因為注意力的集中,自然而然的把散亂的心情暫時放在一邊了。沒有焦慮和沮喪的容顏,自然是寧靜、美麗的。

二、忘我
凡是有藝術或手藝嗜好的人,在從事諸如繪畫或書法等創作中,都會在工作專注到一定程度時,體驗到渾然忘我的感覺。這是所有愛好手藝、做手藝的人共同的快樂。但若從「禪修」的角度來看,「忘我」境界中已解脫了生命中經常困擾並逼迫我們的貪慾、瞋恨和愚痴也可以暫時脫離了自我習慣性的執著。換句話說:忘我不僅帶給我們寧靜的快樂,也是一種進入「無我的禪定」狀態。

三、觀照
佛家說「定、慧」,禪宗說「止、觀」,甚至於儒家也說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」,同樣在說明由安定心緒中能夠生起智慧觀照。

任何人都很容易對某些工作或手藝產生興趣,因專注而達到忘我喜悅。但僅止於因定境喜悅而不進入生命的慧觀,就太可惜了。這就像是一盞心燈,燈油已經注淌,風暴也以止息,就等把它點亮了。

由於經歷專注、忘我的一段時間過程,所有先前的個人煩惱,都已在這段時間的擱置狀態下呈現出漸趨澄清的面貌。以安靜、具有定力而無執著的心來觀照自己生命中的種種結縛,便能如佛陀所教,漸漸有「解開心結」的能力和自信了。

四、心解脫
由觀照中進入心解脫的美好體驗,這正如<<心經>>起首說到:能「觀照」而得「自在」的菩薩,因甚深的無我智慧而度脫了一切的苦厄。

「手藝禪」說起來麻煩;去做,就對了!其中的寧靜與喜悅,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


2010藝術家推廣教育系列『奚淞:剪紙篇』




2010藝術家推廣教育系列『奚淞:白描篇』



2010藝術家推廣教育系列『奚淞:書法篇』




 


 
 
 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又爰 的頭像
    又爰

    媛的散文筆記

    又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